Contents

[筆記] 通路巨獸來了 天下雜誌753期

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:如果我說詹宏志怎麼救網家

p52:我們要看事實的本質,快速到貨是為滿足 客戶的需要,不是彰顯公司的競爭力。如果有 更簡單的方式滿足客戶需要,手段可否更彈 性、更有效率呢?

心得:商業模式的根,我覺得是就是滿足客戶要求。說真的24小時到貨變成6小時不會比較吸引我,物流倉儲成本還會因此提高,現在的狀況就像90分的物流體驗想再提升到95分,非常辛苦,卻無法大幅提升整體分數。 我的生活中是不是有「已經做得夠好,還想再優化,卻沒有找到可以大幅改善整體的要點」的例子?目前想起來是沒有,可能在學生時期就了解到,0分到60分會比60分到80分容易,只要品質到一定的水準,我就不會想要再去優化,會想要找其他的新領域嘗試。這樣雖然可以大幅提升知識廣度,但其實有風險,如果不夠專精,可能不足以成為一項專業。換言之,如果這個是我的專業項目,我不能只滿足於80分,可能要做到99分才能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。對於線上購物來說,他們的專業應該是找得到貨價格便宜,我猜古董級的搜尋系統改善後,獲利能力應該就有機會大增。

供應商的悲歌之753期封面故事:通路巨獸來了

讀後心得:全聯早已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,我們對全聯的印象除了「請支援收銀」的廣播之外,就是「商品售價便宜」。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在這期雜誌中也提到,便宜的售價是他的核心理念,即使到外島開店,也不接受差異定價。乍聽之下感覺很威風,但運費會由誰來支付呢?賠錢的生意沒有人要做,如果消費者不用多花錢,供應商為了繼續上架,是不是會被迫提供補貼?全聯不是上市公司,外界看不到財報,文章中p68提到,全聯的淨利不到2%,這麼低的利潤,間接證實低售價的理念,也可能代表供應商必須要配合支持這個理念。天下雜誌有做好平衡報導,同時為了供應廠商寫了一篇報導,裡面提到:

p81:二〇二〇年底,家樂福獲准在四項附帶條件下,買下頂好超市所屬的台灣惠康股權,卻向頂好超市原供貨商,強索各店二至八萬不等的新店開幕贊助金。「原廠商已支付新店贊助費給頂好,如今家樂福併購後,又跟他們強取,等於被扒兩層皮,」台灣糖菓餅乾麵食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陳朝陽說。

真的很“特別”的商業行為,我在那個時候才知道,原來開店可以找供應商贊助。面對越來少的大型通路,供應商要怎麼擺脫這樣的枷鎖呢?我有幾個想法:

  1. 不要讓消費者一味追求低價。這個最困難,但整件事的起源就是消費者喜歡便宜的商品,能夠用少20%的費用,誰不想要呢?
  2. 培養自己的通路。尋找網紅廣告帶貨,不要上架自然就不用被架子綁架,但這樣的規模,跟量販店的營收比起來實在太少。
  3. 只跟友善的通路合作,讓其他惡質通路沒有貨源。現在的實體通路前三名統一集團、全聯、好市多。好市多同一種類上架種類有限,沒機會。直接放棄第一第二名通路的話,供應商可能要裁員才能抵銷營業額衰退。在規模經濟的利誘之下,極少有企業願意縮小規模。

看起來對於大供應商來說,已經因為自己的規模而被綁住了!只能任由大型通路宰割。

但還是有一個更天馬行空的策略: 4. 小型供應不要再依賴大型通路的養分擴張。我猜通路應該不太會找小供應商要贊助,一定是先從大公司「擰毛巾」。俗話說:養、套、殺,小型供應商如果被大型通路圈養,之後只是成為下一個被處理的對象,一定要在變大之前,間接培育下一個通路之王,改善現有的寡頭競爭。但大通路的養分實在太滋潤了,作為小供應商要怎麼抗拒呢!

結語

目前的台灣通路與供應商的生態系,是多年以來的自由市場發展結果,對於消費者來說,能夠在家附近就能買到便宜的商品,可以說全來自自由市場的競爭,但供應商可能為了不停讓利導致我們的商品無法再投資創新,甚至可能為了壓低成本,做出自己都不敢買的產品。政府在事情還可以控制的時候就應該要干預市場,透過公平會的力量,避免一面倒的結果。「維持競爭才有進步」,這句話通常是放在同業,現在看起來上下游業者也適用,任何企業失去議價能力之後,都不會有好下場。

連結

通路巨獸來了|753期|天下雜誌

Will PX-Mart and President Chain Store monopolize Taiwan’s retail?|Industry|2022-07-29|web on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