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

[筆記] 思考的框架

這本書揭示了如何通過建立有效的思考框架,提升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的決策與問題解決能力。從避免問題的發生到掌握二階思考與反演法,這些技巧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待世界並做出更好的決策。

序言

作者分享了自己過去缺少思考框架的經歷,並描述了他如何透過閱讀各種書籍尋找有效的方法,最後將這些學到的東西整理進這本書中。他強調,這些方法並非他自己發明的,而是來自於其他人的研究與經驗,作者僅是將這些有用的內容進行整理與分享。

避免問題的發生

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成為一個厲害的問題解決者,而是直接避免問題的發生。理解若與真實脫鉤,就會失去力量,因此要不斷測試理解與真實之間的連結,並且持續更新自己的想法。這不是一個有明確開始與結束的過程,而是需要透過行動在真實世界中不斷測試自己的理解。

盲點的三個原因

  1. 缺乏正確的視角與觀點
  2. 自尊心造成的否定
  3. 決策與後果之間的距離過遠

自尊心造成的偏誤

我們害怕批評,不敢把想法攤開來接受檢驗。只要不說出來,就不會出錯;如果說出來,受到批評時,自尊心會啟動保護模式,讓我們把精力花在捍衛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提升它。 我們需要了解自尊心何時能幫助我們,何時會成為阻礙。應該將自尊心用在追求成果上,而不是保護自己,這樣才能更容易更新認知並做好決策。

地圖與模型思維

地圖不等於疆界,雖然可以參考,但若遇到變化,還是要以當下情況為主。使用模型來簡化世界,但若發現與現實不符,就要更新模型。所有模型都有錯誤,真正的問題是錯得多離譜,才會完全沒有利用價值。 1:1的地圖雖然最完整,但根本無法使用,所以地圖一定有刪減與主觀選擇,這會造成與現實的差異。但這並不代表地圖沒有價值,而是要有意識地使用它。

能力圈

進入一個陌生領域時,就像外地人,需要尋找長老請教。能力圈不是一天建立的,而是長時間的累積。

形成能力圈的三個關鍵:

  • 保持好奇心,主動學習
  • 誠實記錄,不被自尊心影響
  • 尋求主動回饋,讓他人幫助校準思維

在能力圈外生存的方法:

  • 詢問這個領域的高手
  • 認清自己是外地人,不要自以為是
  • 掌握基本的思維模型,讓陌生領域更容易理解

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來建立第一原理

  • 說明想法與起源 – 我為什麼這麼想?我是怎麼想的?
  • 挑戰假設 – 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?如果反過來想會怎樣?
  • 尋找證據 – 如何支持這個論點?來源是什麼?
  • 考慮其他觀點 – 別人會怎麼想?我怎麼知道自己是對的?
  • 檢視後果與影響 – 如果我錯了,會有什麼後果?該怎麼辦?
  • 質疑原始問題 – 我為什麼這樣認為?這個問題本身正確嗎?

二階思考(全面性思考)

不能只看直接結果,還要考量長期影響。 例如:增加輪胎摩擦力可以幫助煞車,但會影響加速,這就是沒有做到二階思考。

為什麼要全面思考?

因為遲早都要面對後果,不如一開始就考慮清楚。 要小心滑坡效應,避免極端推論,例如「車子會導致受傷,所以立法禁止車子移動」。

反演法(Inversion)

不是只想如何達成目標,而是反過來想,找出可能阻礙目標的因素,然後設法消除它。

反演法的五個步驟:

  1. 辨識問題
  2. 確立目標
  3. 辨識支持改變的力量
  4. 辨識阻礙改變的力量(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最重要的)
  5. 制定策略 – 增強支持力量,減少阻礙

這種方法能夠激發新的解決方案,例如賣鞋子給不穿鞋的人,與其想如何讓他們買鞋,不如思考是什麼阻礙了他們買鞋,並設法解決這些問題。

附錄:思考延伸問題與解答

1. 避免問題 vs. 解決問題

  • 問題:書中強調「避免問題的發生」,但如果問題無法預測或避免(例如創新領域),應該如何應對?
  • 解答:「避免問題」指的是降低無謂的錯誤,而非排除試錯。解法包括使用模型預測風險、建立回饋機制、應用反演法來檢視可能的失敗點,以減少試錯成本。

2. 能力圈的擴展

  • 問題:如果進入一個沒有明確專家的領域,該如何建立能力圈?
  • 解答:可透過類似領域的專家學習、掌握思維模型、建立小規模實驗來快速學習,並透過社群或論壇獲取多元觀點。

3. 模型的錯誤程度

  • 問題:如何判斷一個模型的錯誤程度,決定它是否仍有參考價值?
  • 解答:可從兩個方面評估:適用範圍(哪些情境適用、哪些無效)和錯誤的影響大小(錯誤是否導致重大後果)。只要錯誤不至於影響關鍵決策,模型仍有參考價值。

4. 反演法的應用

  • 問題:如果某個阻礙是無法消除的(如市場限制、文化因素),該如何應用反演法?
  • 解答:反演法仍可幫助找到替代策略,例如繞過阻礙(改變市場定位,如 Tesla 先做高端車)、轉換視角(從法規或政策切入)、逐步改變環境(從小眾市場開始培養需求)。

5. 二階思考與決策速度

  • 問題:全面性思考可能導致決策遲緩,在現實中如何平衡深思熟慮與迅速行動?
  • 解答:區分「可逆決策」與「不可逆決策」(可逆決策可以快,重大決策才需要深思),使用啟發式法則(如 80/20 法則聚焦最關鍵因素),設定決策停損點(如「80% 資訊支持 A,就選 A,不拖延」)。

連結

博客來-思考的框架:席捲華爾街的思維鍛鍊,減少盲點與認知偏誤,把經驗提煉成智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