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

[筆記] 底層邏輯

我們要時時刻刻反省:我說的話、我的表述,是事實,是觀點,是立場,還是信仰?

邊界感

本質是對所有權的認知。這邊指的所有權可能是實體的物品,例如電腦或是手錶,也有可能是指無形的時間、隱私、權利。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範圍內做事,如果要跨越邊界,就需要真求對方的同意。不只在工作中生活中也是,很多讓人不舒服的舉動,通常都是跨越了對方的邊界。所以我們要常常訓練自己的邊界感,不要去侵犯別人那邊界,作者認為這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的基本修養。

心得:過年期間,就會有那種不懂邊界的長輩會想要亂問問題,直接跨越邊界,讓對方感受到不舒服,作者說這個行為很像是小孩子一樣,搞不清楚邊界在哪裡,如同沒有長大像巨嬰。

判斷損失發生後應該怪誰,就看誰因此損失大。

如果自己有損失,只能怪自己,也就只有自己才能夠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。

心得:自從有這個想法後,遇到外面放炮就不會覺得吵,遇到插隊就不會覺得吃虧,認清自己沒有能力就不會去在意。

在一份工作中,你最想要得到什麼?最想學習、收穫什麼?他們才是你的目標。有些錢,是專門來誘惑我們放棄長遠目標的。

心得:俗稱「金手銬」

每個經濟學論點都有可以被反駁的地方

心得:很容易有特例,不像科學定理還可以證明。

一個人的表述,大概可以分成兩種:事實和觀點。

心得:事實有真有假,但觀點沒有對錯,只有立場不同。

一則表述,可以拆成四個部分來解讀

  1. 事實
  2. 觀點
  3. 立場
  4. 信仰

舉例來說,「今天很熱」是不是事實?其實這不是事實,因為熱是觀點,事實是攝氏30度。 網路世界會有很多爭論的原因是因為,大家都覺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實,事實上大家只是提出自己的觀點。 立場,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響的觀點。例如,現在電費很貴,就算天氣很熱有人來問我現在溫度如何,我還是會說今天不熱,來避免自己的電費支出。 作者提到,「小孩子只談對錯,成年人只談利益」,因為小孩子沒有位子和利益。

心得:很多時候,爭辯的來源是因為不同的價值觀,而這個價值觀的意思就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,所以當別人跟自己的意見不合時,我覺得要先確定我們都看到同樣的事實,再來對齊雙方的價值觀,等到我們是基於同樣的事實場與相同的價值觀時,才有機會達成共識。

「為什麼+觀點」,是一隻危險的「注射劑」

電影中時常會有一種場景,主角在風雨交加的夜晚,跪在大雨中,仰天大問「為什麼老天你要這樣作弄我?」 事實上,老天並沒有作弄你,單純的就只是輸了。但我們的問題,卻直接認為老天捉弄我們是事實。

心得:有政治立場的新聞也是這樣,故意問第三者某人做了甚麼事後有甚麼看法,但事實上根本沒有做,讓觀眾誤以為此事有發生。

複利效益不是暴富效應

複利效應,是一個極度仰賴長期的概念。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,例如一輩子,也可能是幾代人的時間。

心得:作者提到巴菲特的財富,其實是來自於很大的本金,還有很高的收益率,這點在其他心得文好像都沒看到。

經營人脈

要想盡一切辦法,毫無目的地儘量幫別人 經過長期的累積,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專家,做出了有影響力的作品,這樣子有意義的人脈才會蜂擁而至。而且一個優秀有價值的人,自然的會去吸引其他優秀,而且有價值的人的認可以及幫助。

心得:之前就有在其他地方看過,只有能夠幫助得到的人,才是人脈,如果要能夠幫助得到別人,就代表你的實力、業績或是作品夠給力,才有辦法得到別人的認可。

財富基本盤

  1. 自己的本事。
  2. 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。 前者是1,或者是1後面的0,也就是說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,但如果沒有任何本事,也還是0。

心得:在拓展人脈前,先惦惦自己的能力到哪了。

黃金三問,what 、why、how

不知道為什麼,就沒有動力。不知道如何去做,就只是雞湯。不知道為什麼就沒有辦法真正了解。 在溝通過程中也一樣,一定要瞭解清楚對方想要聽的是哪個,當你所表達的和對方影響聽得相匹配,溝通才是有效的。 剛雙方的三個項目,都已經對其好,對方才能夠真正知道你想要說的事情,現在才有機會做到。

心得:收到一份工作的時候也一樣,要先了解要做什麼,也要知道為何做,最後也要知道如何才算完成。

利潤,來自沒有競爭。

任何行業,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會「被競爭拉平」,最後大家都只能賺社會工資。這時候只能夠透過創新來創造獲利空間。否則,你以為你在創業,其實你在為社會打工。所以要問現在賺到的錢,是趨勢紅利?是社會工資?還是創新理論呢?

心得:創業真的很不容易,有一個好的點子,最後可能大家也都跑進來分,所以就變成削價競爭,最後賺回來的利潤,說不定還低於幫大企業打工的薪水。

連結

博客來-底層邏輯: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