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

[筆記] 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?

本文深入探討了預防問題的重要性及其挑戰。從了解Know-How與Know-Why的重要性,到製作能激發思考的說明書,再到徵詢意見以促進新方法的接受度,文章提供了全面的視角。同時,文章也闡述了防患未然的困難之處,以及「防呆」和「故障安全」兩種核心概念,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風險管理思路。

預防勝於治療:聚焦問題預防的重要性

坊間有不少書籍教人如何在事發之後解決問題,本書則將焦點放在預防問題(麻煩或事故)上。人類是一種會犯錯的動物。本書要特加說明的是,即使犯錯帶來有實質損害的麻煩、事故,也能靠團隊合作防患於未然。

若要提高防止再犯的精確度,請先找出根本原因,找到之後再擬訂對策。反過來說,只要找到根本原因,要擬訂對策就不會太辛苦。這是因為,只要把根本原因反過來即是對策案

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:Know-How與Know-Why的重要性

在日常作業中,不僅要掌握操作方法(Know-How),也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(Know-Why)。清楚說明作業理由有助於提高靈活應變能力,避免問題。例如,在產品檢查中,不僅要知道如何檢查,還要了解為什麼要進行這些檢查,以便改進品質。

製作「需要思考的」說明書

說明書不應過於詳盡,以免使用者僅依賴說明書而失去自行思考的能力。針對例外或異常處理,說明書只需提供方針,讓使用者自行思考處理方法。有助於培養使用者的應變能力和自主性,提升作業效率。

徵詢意見與採納:促進新版說明書接受的關鍵

在製作說明書時,即使內容清楚明確,仍需考慮使用者的意見和作業習慣。人類是一種奇妙的生物,只要自己的意見或多或少獲得採納,就會比較願意接受新方式。因此,尊重資深員工的經驗和偏好,徵詢他們的看法,並在說明書中反映他們的專業「才能」,能增加他們對新方法的接受度,促進新版說明書的應用。

為什麼防患未然進行得不順利?

  1. 挑戰一:難以預見未來的風險
    • 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並非易事
    • 有些人可能認為只有當問題發生後再處理才是明智之舉,缺乏及時防範危機的意識。
  2. 挑戰二:高成本與資源投入
    • 實施防患未然措施需要大量資源和成本。
    • 對於某些人來說,這可能會成為考慮的因素,因此他們可能會遲疑不決。
  3. 提前投資的重要性
    • 許多公司願意投資於設備更新、新產品研發及員工培訓,但對於風險管理卻忽略了投資的重要性。
    • 若能在早期階段發現並解決問題,將大幅降低未來成本,同時保持社會信賴度及企業長遠發展的穩定性。

「防呆」和「故障安全」兩種概念:

  1. 防呆機制:這種機制的設計目的在於防止使用者犯錯。例如,微波爐必須在關上門的情況下才能啟動加熱,數位相機的電池插入口設計成無法插反,確保正確使用。
  2. 故障安全機制:這種機制則是指即使操作或設備出現錯誤,也能有效地避免事故或麻煩。例如,吹風機內部設有溫度保險絲,當忘記關機時會自動切斷電源,以防止過熱引發安全問題。另外,鐵路號誌機故障時會自動亮起紅燈,確保交通安全。

這兩種機制的核心差異在於,防呆是為了預防錯誤發生,而故障安全則是即使錯誤發生也能有效地處理,從而減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
連結

博客來-為什麼你總是在忙著善後?風險管理專家親授3大SOP,從此跟職場災難說再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