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思考] 從《葬送的芙莉蓮》看 Vibe Coding 的四個相似處
Contents
這部動畫我一開始看的時候沒有特別感覺。但後來看到線上的馬拉松播放、又多看了幾次,我發現《葬送的芙莉蓮》跟 Vibe Coding
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。
1. 魔法需要想像,程式也需要想像
動畫裡經常提到魔法需要想像,如果想像不出來,就做不到。Vibe Coding
也是如此:必須先想像要如何呈現,才能更容易做出理想的結果。
或者先看過別人的做法,心中知道用什麼程式碼、什麼語法,有機會做到想要的功能。這樣在使用 Vibe Coding
請 AI 寫程式時,就能更有效率。這點和動畫非常相似。
2. 光有魔力不夠,經驗更重要
劇中提到就算擁有強大的魔力,經驗同樣重要。沒有實戰經驗,即使再強也可能失敗。
Vibe Coding
也是如此:雖然能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,但當結果不符合預期時,若缺乏實戰經驗,就不知道該如何修改。這時容易完全依賴 AI 執行,卻沒有判斷能力,因為缺少實際開發的經驗。
3. 基礎魔法 = 問題解決能力
主角在戰鬥時多使用基礎攻擊魔法與基礎防禦魔法。這對應到現實中的商業與工作環境:我們的「基礎魔法」就是問題解決能力。
無論是開發程式、創建公司,或解決日常問題,問題解決能力都是最根本的技能。把這項能力練熟、練強,幾乎任何問題都有機會處理。
4. 時間與演進
動畫裡的時間概念是:透過時間的努力,可以研究並掌握曾經看似可怕的事物。程式世界也是如此。
早期靠打孔卡寫程式,後來使用鍵盤,再進一步發展到以自然語言互動。這是魔法世界的演進,也是程式世界的進化。它讓工作越來越有效率,應用範圍也越來越廣。
小結
對我來說,《葬送的芙莉蓮》不只是動畫,更像一個隱喻。它讓我想到 Vibe Coding
需要想像、需要經驗、需要基礎能力,加上時間的累積,才能真正發揮威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