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思考] Hard Realtime Fail:工程師的責任與韌性設計
從個人信念出發,延伸至系統韌性設計的必要性。
在對的時間產生對的結果
我們是否能提出一個最小資源需求,來滿足你整套軟體設計?
一個好的 Realtime System,不是「從不摔下台」,而是即使摔了,也知道怎麼站起來、怎麼通知其他人、怎麼保護整體秩序不受影響。
關於 Hard Realtime Fail 的心得與思考
我近期對於軟體系統中出現 Hard Realtime Fail 的現象,有一段深刻的思考。
一、Hard Realtime 的基本認知
Hard Realtime 的設計原則,是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軟體行為。當這個條件無法滿足時,所造成的結果可能是:
- 軟體狀態出現錯亂;
- 軟體控制的硬體未被正確地操作;
- 引發一連串難以收拾的錯誤。
若我們要讓這種錯誤「可以被接受」,往往就需要在硬體中加入額外保護機制,或在軟體中加入狀態回復機制。但這些處理本身就代表「已經來不及了」,卻還要耗費額外時間來進行復原,是一件本質上非常違反直覺與效率的做法。
因此,我的立場是:Hard Realtime Fail 不應該發生。
二、工程上的拉鋸與思辨
面對這個問題,工程上會有兩種方向:
-
接受它的存在:
- 但若接受,就必須進一步思考:「那它可以失敗幾次?是不是可以一直這樣下去?」
- 這將導致系統可靠性的根本質疑。
-
拒絕它的發生:
- 若採取這條路,則必須重新審視:
- 我們是否在這段時間裡做了太多事情?
- 是否使用了效率極差的實作方式?
- 是否有其他模組(不論已知或未知)消耗了過多資源,間接導致我們超時?
- 若採取這條路,則必須重新審視:
三、一個比喻:舞台劇與演員
我用一個舞台劇的比喻來形容這整件事:
- 寫軟體就像是在寫一齣舞台劇的劇本;
- 執行這些行為的,是硬體或者系統中的變數,它們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員;
- 每位演員(模組)照著劇本與其他角色互動,一切都已經被規劃好。
當 Hard Realtime Fail 發生時,就好比某位演員突然從舞台上摔了下去,重傷不能動。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抉擇:
- 如果整齣劇的劇本設計本來就考慮到「有人可能會摔下台」,而所有與之互動的其他演員也都已經設計好對應的反應,那麼這個「摔下台」雖然是異常事件,但仍屬於可預期、可接受的一部分,因為整個舞台系統具備這種容錯能力;
- 但這樣又會引出下一個問題:那麼,這樣的異常狀況可以被接受幾次? 頻率與容忍度該如何定義?
若沒有良好的限制與控制,整體系統最終仍會走向混亂。
四、我個人的信念
我相信:必須在正確的時間,讓正確的事情發生。
如果事情沒能在預期時間內完成,那就代表我違背了自己的工程信仰。這是必須改變的。為此,我會追查為何會發生 Hard Realtime Fail:
- 是否有人搶走了我的資源?
- 是否我自己寫得太慢、效率太差?
- 是否我對系統的理解不足,低估了所需資源?
最終回歸到一個問題: 我們是否能提出一個最小資源需求,來滿足你整套軟體設計?
AI 用嚴格的標準評論後,改寫一版
作為一位長期參與嵌入式系統與實時控制系統開發的工程師,我對於「Hard Realtime Fail」這個議題有一些反思與技術角度的梳理。
一、Hard Realtime 的定義與風險
在硬體控制、工業自動化、通訊協定控制、醫療或安全關鍵系統中,「Hard Realtime」意指系統中某些任務必須在特定時限內完成。 違反此約束的結果,不是效能下降,而是功能失效或災難性後果。
因此,Hard Realtime Fail(以下簡稱 HRF)並不單純是「跑太慢」,而是代表:
- 任務未在預期期限內完成
- 系統行為變得不可預測或失控
- 下游硬體行為或安全流程失效
這類失敗常見於以下情境:
- 競爭資源(如 CPU 或記憶體)被其他高負載任務耗盡
- IRQ latency 波動或無法預期
- 缺乏對 WCET(Worst Case Execution Time)的掌握
- 不當使用動態記憶體、blocking call,造成任務卡住
- Scheduler priority 配置錯誤,導致任務饑餓(starvation)
二、現實世界中,HRF 不是「是否發生」,而是「如何處理」
從理論設計角度來說,我們當然期望 HRF「絕對不會發生」,但從工程實務出發,這種絕對要求是不負責任的設計邏輯。 因為在任何複雜系統中,都會存在:
- 不可預期的硬體抖動(如電磁干擾、溫度飄移)
- OS jitter 或中斷 nesting 導致延遲
- 資源競爭(Memory bus、DMA channel、I/O)
成熟的實時系統設計不是只追求「永不失敗」,而是設計出:
- Fail-aware(失敗可偵測)
- Fail-safe(失敗後安全)
- Fail-recovery(失敗可回復)
- Graceful degradation(平滑降級)
這些才是真正反映「韌性」的設計思維。
三、舞台劇式比喻:具象但必須嚴格對應技術語境
有時我們會將系統比喻成一場舞台劇:
- 程式碼是劇本
- 模組與硬體是演員
- 系統執行流程是演出節奏
如果其中一個演員突然「摔下台」(即任務 fail),那整場演出是否要暫停?其他演員要怎麼反應?
這個比喻有其教育性,但若未加邊界限制,就會模糊技術語義。工程上的「摔下台」需對應具體狀況,例如:
- 任務是否 timeout?
- Scheduler 是否有監控機制?
- Watchdog 是否能 reset?
- 是否存在 fallback plan 或 redundancy?
若整個系統架構已設計為「知道有某些角色可能會 fail,並能在不干擾整體節奏下自動調整」,那麼這個 fail 就屬於設計內的一環,是被控制的「受限錯誤」。
但若沒有這層容錯設計,只靠演員「不要摔」作為信仰,那整場演出遲早會混亂。
四、HRF 發生的根因分析:數據、工具、證據
當系統出現 HRF,工程師的任務不是先責怪誰做得太多,而是要立刻展開技術分析:
- 是否完成了 WCET 測量?
- 有使用 trace 工具對任務行為進行觀察?
- 是否進行系統負載測試(Stress/Overload Test)?
- Priority assignment 是否合乎 RMS/EDF 準則?
- 是否正確配置中斷優先順序與 preemption 邊界?
- Memory access pattern 是否導致 cache thrashing?
所有這些,都要以資料為依據,而不是憑「直覺」或「覺得太慢」。
五、最終信念與工程邏輯的融合
我仍堅持一個原則:在時間要求內讓正確的事發生,是實時系統工程師的責任與榮譽。
但這個信念不能轉化為「拒絕錯誤存在」的硬性要求,而應該成為:
- 對系統負載與邊界條件的完整理解
- 對異常情況的模擬、預測與回應策略的規劃
- 對資源配置的最小化與優化
- 對系統錯誤行為的自動監控與自癒能力建構
一個好的 Realtime System,不是「從不摔下台」,而是即使摔了,也知道怎麼站起來、怎麼通知其他人、怎麼保護整體秩序不受影響。
這才是工程的專業與成熟。